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人宗教意味淡薄,中国文化缺乏宗教。”季羡林先生也曾说:“汉族不能算宗教性很强的民族。”然而在中国却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不管是佛教的菩萨,还是道教的玉皇大帝,不论是自家的灶王爷,还是村口的土地公,都是老百姓崇拜的对象,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极其少见的。可以说,中国人的心中不是没有宗教,而是在他们心中,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的神灵都是一回事,他们常常模糊对待,不去区别,也不想去分别,只要能保佑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不管是哪路神仙都要礼敬到。所以国人的宗教信仰往往不是出于对崇拜对象的虔诚信奉和超自然力量的真挚信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世俗功利目的。对此,费孝通先生有言:“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消除灾祸。我们的祭祀有些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对我们的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 这段精妙的描述十分敏锐地击中了中国人敬神拜佛的深层心理。信众认为,除夕烧头香,可以得到平安顺利的一年,这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慰藉。
烧头香一是可以表现信众的虔诚,二则会为信众带来好运和福气,使他们的心愿及早传达给神灵,实现自己的愿望,得到神灵的极大保佑。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追求好运和吉利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古籍记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
清·袁枚《子不语·烧头香》:“凡世俗神前烧香者,以侵早第一枝为头香,至第二枝便不敬。有山阴沈姓者,必欲到城隍庙烧头香,屡起早往,则已有人先烧矣,闷闷不乐。”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五:“(韩元英)遣一亲信仆持香往岱岳祈谢,谓曰:‘圣帝惟享头炉香。’……按此知世俗有烧头香之说,由来久矣。”
法师解读;在佛教界内部而言,并没有烧第一炷香的教义规定,这只是信众基于历史文化遗传下来的心理因素的外在阐发。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中国佛学院行空法师认为,争烧第一炷香,更多的是信众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他们多认为烧第一炷香表示上香人对佛的重视程度和虔诚,并且第一炷香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福运。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之久,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程序。
北普陀寺的妙忠法师认为“头柱香”对于信众来说是一种信仰需求,佛教讲究的是随顺引导的原则。烧香能表达对佛陀的尊敬,也是佛法。当然信徒争先恐后地在新年花高价买第一炷香是不必要的,但他们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烧香最主要是看心态,即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烧香礼佛,更何况佛教敬佛方法众多,只要虔心敬意,什么样的方式都是可以的。
商业化;2007年春节四川成都宝光寺的除夕头炷香拍卖出99万元的天价。
2010年杭州灵隐寺售出6000张头香门票,每张标价200元。
2011年3月6日(农历二月二),河南举行太昊伏羲氏大典,当天公祭大典的第一炷香由河南房企业以118万元“天价”竞得,祭献的第一爵酒也被以8万元的价格拍出。
山东省招远市淘金小镇景区举行的淘金小镇首届庙会头炷“金”香拍卖活动,该头柱香因由“真金”打造而受追捧。从事房地产业的金女士出价29万元,在诸多竞拍者中一马当先,该房地产商新春愿望是求“房价暴涨,顺利解套”。